汉语热了,“配套”更应跟上

2020-07-17 14:39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汉语热”在世界各地不断升温,“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似乎已经不再仅是一句歌词。数据显示,目前除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之外,全球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人数已逾1亿。在世界各地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华文学校、培训机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的汉语学习者,折射出世界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热切关注。而在如火如荼的“汉语热”中,学习者们使用的教材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期“文化交流”聚焦对外汉语教材及汉语水平考试,通过记者调查和相关梳理,从一个侧面为读者呈现外国人的汉语学习情况,思考助推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的更有效的方式。

对外汉语教材:见证社会变迁 希冀更优更精

上世纪60年代,由北京大学教授邓懿主编的《汉语教科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对外汉语教材进入市场,被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广泛使用;随后出现的全套12册《当代对英汉语教材》,被不少学习者奉为经典,沿用至今;1971年至1977年,《基础汉语》《汉语课本》两部“以政治思想为纲”、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材进入人们的视野;198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实用汉语课本》,则成为较早走出国门的教材……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对外汉语教材,就像一段历史的剪影,见证着中国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21世纪以来,中国的迅速发展催生海外“汉语热”,除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开展的汉语培训,越来越多华文教育机构在世界各地成立。有关数据表明,截至目前,海外各类华文学校达2万所,有华文教师数十万人、在校生数百万人。据了解,在美国,华文学校招收的非华裔学生越来越多,一些中学更将汉语纳入本土教育体系;在荷兰、意大利,一些华文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逐渐由周末制转向半日制;在澳大利亚,汉语自2014年起被列为全澳中小学教育正式课程,覆盖当地一年级至十年级的外语教学;在东南亚地区,越来越多的全日制学校开设华文课程。此外,不少成年外籍人士出于商务、旅游、学习深造等需要,主动学习汉语,使汉语在海外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汉语热”的不断发酵和汉语教学需求的日渐多元,对汉语教材的数量、质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暨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徐义雄介绍,目前市场上的对外汉语教材种类繁多,从编篡者看,有国家汉办、孔子学院编写的教材,也有北京语言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华文学院等国内高校和机构编写的教材,还有由各国华文学校、华侨华人社团等自主编写的教材;从地域看,有在国内使用的教材,也有专门在国外使用的教材;从定位看,有供汉语水平考试和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的教材,也有以介绍和阐释对外汉语理论为具体内容的著作,还有以传授中国语言和中华文化为主要目的的汉语教材等。

对外汉语教材发展势头迅猛,但也存在更新速度无法与现实生活完全同步等问题。不少留学生表示,他们的汉语水平在来到中国之后才得以真正提升,因为教材上学到的汉语与真实生活中遇到的仍有很大差异,一些教材中存在过时甚至已经不正确的内容和表达。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教师杨少芳对记者说,近年来,对外汉语教材更新的频率已经比以往快了很多,但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目前教学中使用的对外汉语教材的确仍存在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表达。对于这一问题,许义雄也从出版社的角度给予回应和解读:国际市场上面向个人用户的对外汉语教材,大多以实用为目的,但由于面向的读者群体不同,在内容的选择和编上会有所不同。有些对外汉语教材,因为没有针对特定群体,编写体系和内容相对灵活,所以更新频率较快,一般两三年会换一版,同时内容上会适时引入一些内容,力求做到与时俱进。“至于日常生活用语习惯的变化,是一种语言现象。而语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其发展演变以及特点的形成、对文化的反映等,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出版社华文教育教材的编写者们,会根据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公布的标准和规定进行编写,而不是简单地把生活会话、网络用语、二次元用语等编入教材。”许义雄强调。

除了中国,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编写的汉语教材。这些教材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所在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需要,推动了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不过,缺乏严格的标准也造成汉语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杨少芳在韩国牙山孔子学院担任对外汉语教师期间,按照韩方要求使用韩国人自己编写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她发现,教材按照韩国人的语言习惯以及学习语言的习惯编写而成,从内容编排、语序到词语的运用都有点“韩式中文”的感觉,不怎么地道。她说,中国教师在海外教学时,选用教材的自主性不高,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在教学中随机应变。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师岳岚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她表示,海外教师在教材的选用上大多会听从外方安排,不同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学校,对教材的要求千差万别。

 寻找语言教育与文化导入的平衡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曾强调:“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我们在学习外语时,如果不了解对方的国情与文化,就无法实现准确的理解和表达,甚至会闹出各种笑话。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同样重要。因此,在汉语教材的编写和汉语教学实践中,语言教育与文化导入如何巧妙结合、如何找到平衡点,一直是业界非常关注的问题。

任何一种语言教材都无法脱离该国的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阅读、写作、听力还是口语,都需要文化元素的加入。这些内容通常可以为外国人尽快进入中文环境打开窗口。埃及留学生美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所接触的汉语教材中有关文化的部分多与历史和节日有关,她觉得这些内容非常丰富,对她学习汉语以及通过汉语水平考试都有很大帮助。泰国留学生素芬说,泰国使用的教材大部分为中国编纂出版,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课本里很多有关文化的内容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内容对我而言特别有用,尤其是当我来到中国以后,每当我与中国人聊天,一些关于中国节日和历史的内容都很有帮助。”

事实上,虽然文化导入在外语教学中一直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教学实践时,文化该如何导入、导入多少仍没有定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教师杨少芳表示,有些外国学生非常喜欢中国文化,认为文化教学对他们语言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也有些学生学习汉语只是为了工作或生活,他们相对更注重语言的应用和交际功能,对文化内容兴趣不大。另外,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文化教学的内容也会有不同倾向。

杨少芳说,在现行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大多作为交际用语教学的辅助元素出现。虽然也有专门的文化教材,但在正常的汉语教学中,还是倾向于选用以交际用语为主的教材。这类教材实操性更强,但对传统文化、历史等内容的介绍普遍流于表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师岳岚也指出,现行对外汉语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多为节日、习俗等,显得有些雷同,有时也会因为将实际生活简单化而出现误导的情况。“比如有本教材说春节吃饺子是习俗,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吃饺子只是中国北方的习俗,而不是整个中国的习俗,这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误导。”岳岚说。此外,一些教材中还存在传统文化内容偏多、信息滞后等问题,文化内容的更新速度与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未能同步。在苏丹留学生才哲看来,他学习的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设置较少,不能满足他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乌克兰留学生奥丽雅则表示:“在乌克兰学习汉语时,涉及的文化内容都是中国历史、甲骨文之类,如果可以增加更多与现代中国年轻人生活相关的内容,我们一定会更感兴趣。”

暨南大学出版社是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的重要出版力量之一,社长许义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时寻找语言教育与文化导入的平衡点也是出版社和编者关注的重点。据介绍,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教材旨在促使学生具备汉语普通话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常识,为进一步学习中国语言文化打下良好基础,在内容上较注重以下方面:一是历史典故、节庆民俗、工艺建筑、饮食服饰等,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二是古诗词、现当代文学经典名篇等,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和国学的认识;三是科技、环保、经济、人口等社会热点问题和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注重反映中国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等方面的成果和当代中国国情,进而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互信。“在教材的修订再版或新编过程中,出版社会对中国的发展现状加以考虑,但不会以新、奇为标准,而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历史长河中,力求选取价值较高、意义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内容素材。”许义雄说。

“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杨少芳认为,这需要符合标准的教材,同时老师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据了解,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与惠灵顿市政府自2017年6月起启动“汉语与中国文化”培训项目。“鉴于大部分学员都是汉语零基础,我们每堂课的语言学习设置为三部分,一是汉语拼音,二是以《新概念汉语》为基础的基本句式,三是结合市政府及惠灵顿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补充的实用商业对话。”多年来在惠灵顿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张岚说,语言学习之外,每堂课还会补充中国文化小知识,并通过互动式情景教学等方法,引导学员们对汉语和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国家汉办派出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也会针对不同的汉语学习者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除了教授汉语,还随堂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等进行介绍。美国留学生史肯斯说,他在课本里学到的文化内容大多是关于节日、名胜、古迹的,常常跟生词一起出现。课文中如果提及“某某去北京旅游,准备去长城和故宫”,讲完课文后,老师通常会给大家介绍一些与这两个地方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史肯斯在美国时,还去上了两节专门介绍中国书法和电影的课。

 汉语水平考试:不及段子,却也难倒众人


关于汉语水平考试,网上流传着诸多有趣的“真题”。

题目: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问题:这句话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题目:“你的牙真好看!”“哦,那是假的。”“啊,真的假的?”“真的。”

问题:牙是真的还是假的?

请解释以下相同字的不同意思:

我骑车出门差点摔跤,幸好一把把把把住了。

校长说,除了校徽,胸前别别别的。

这些利用汉语特点拟出的试题不仅成为广大网友尤其是受到英语四六级“折磨”的中国学子的谈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门语言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当然,据了解,网上流传的这些所谓“真题”大多为网友虚构。那么,真实的汉语水平考试究竟是怎样的呢?

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一项国际标准化考试,重点考察汉语非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考试等级包括HSK(一级)、HSK(二级)、HSK(三级)、HSK(四级)、HSK(五级)和HSK(六级)。通过HSK(一级)的考生能理解并使用一些简单的汉语词语和句子,具备进一步学习汉语的能力,要求掌握150个最常用词语。通过HSK(六级)的考生则能用汉语自如地进行各种社会交际活动,汉语应用水平接近汉语为母语者,要求掌握5000个以上的常用词语。

HSK每年定期在中国国内和海外举办,凡考试成绩达到规定标准者,可获得相应等级的汉语水平证书。中国教育部设立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全权负责汉语水平考试,并颁发汉语水平证书。截至2017年,全球共有汉语水平考试考点860个,其中海外考点530个,分布于112个国家,中国国内考点330个,分布于71个城市。

现行汉语水平考试在业界多被称为新HSK,是2009年11月起逐步推出的,主要是为了使考试结构与国际接轨。改革后的等级测评从最早的12个等级变为目前的6个等级,HSK各等级可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相对应。这一改革在业界还引发了一些争议。部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反映,改革后的测试标准有所降低,试题普遍比以往更容易。

不过,在老师们看来变容易的试题,仍然让很多外国学生头疼不已。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林金隆来自柬埔寨,虽然他现在已经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但回想起当初参加HSK的经历,仍然“心有余悸”。他说,考试让他身心俱疲,其中,找病句和写作两个部分最难,写作考试时因为考点设备原因,他没能选择用电脑考试,而是手写作文,不可避免地写了好多错别字。

据了解,HSK的试题在设置上与中国学生经常参加的外语考试没有太大差别,但林金隆提到的这两个部分相对比较新颖。HSK(六级)考试中的找病句测试,需要考生从4个不同内容的句子里找出存在语法错误的一个,这些错误包括用词不当、语序不对等很多并不明显的问题,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写作也与传统意义上的作文考试不同,不是命题写作,而是提供一篇文章,供考生阅读10分钟,随后收回文章,让考生用自己的话进行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