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2020-10-15 16:22
你真的会造例句吗?——例句给对,事半功倍;例句不对,功亏一篑
对外汉语课与语文课不同,外国学生没有语感,因此第一次展示单词语法的时候,例句要由你来造,不要让学生造例句。在我们熟知的中国小学语文课上,老师提问“谁能用这个词造个句子?”,然后下面的学生争先恐后举手的景象,在我们对外汉语课堂上是看不到的。
举个例子:
语法:A+比+B+形容词
师:(手拿两张图片)同学们,你们看,红房子大吗?
生:大
师:蓝房子小吗?
生:小
师:用“比”怎么说呢?
生:红房子比蓝房子大!
师:很好!
——这种景象,只存在于你的想象之中!如果你用这样的方法上课的话,在对外汉语课上只会遇冷。真实的场面是这样的:
师:(手拿两张图片)同学们,你们看,红房子大吗?
生:大
师:蓝房子小吗?
生:小
师:用“比”怎么说呢?
生:……(内心咆哮:大姐,我要是会说的话,还用坐在这儿学习吗?)
没错!外国学生没有语感,他们能做的一切,就只是安静地听你举例句,然后听你解释,这是什么意思,该怎么使用这个语法,然后经过不断练习,才有可能造出一个正确的句子——很多时候即使经过了这样的过程,造出的句子也仍然错误百出,这就是语言学习必经的过程。
因此,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老师,必须练就为学生造出合适例句的能力。
例句,该怎么造呢?
一,造句之前,先确定,要讲的是什么词,学生需要掌握的是这个词的哪个义项和词性,不要讲偏了。
例如:某老师为“还”造的例句:你去爬山还是去游泳?
虽然汉字都有“还”,但“还”和“还是”是两个词,“你去爬山还是去游泳”属于为“还是”造的例句,与“还”无关,这就是失败的例句。
再比如说,某老师在初级班教学时,第一次讲到单词“热”,造的例句是“你把包子热一下吧”,就属于讲错了词性。因为学生只有初级水平,当然要学的是“热”的形容词词性,只需要造句“今天太热了”即可,既符合初级班学生的水平,又非常实用。可是这位老师的例句,涉及到的是“热”的动词词性,并不是初级学生最紧迫需要学的。
因此建议各位新手老师,备课的时候不要仅仅看单词表,也要回到课文中,仔细看每一个单词在课文中是怎么使用的,课文中这个单词是什么词性,用的是它的哪条意思,防止为学生造句时出现偏差。
二,例句里其他的单词语法难度,不要超过你要讲的这个词。
还是上面这个例子,“你把包子热一下吧”,这里面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用“把”字句为“热”做例句,殊不知“把”字句的难度其实是大大超过“热”的。学生会觉得,“热”很容易理解,但“把”是什么?你这节课就越讲越难了。
因为“把”字句可以说是中文里的最复杂句型,是全世界学生学中文的普遍难点,这里仅仅为了讲“热”,就引出了“把”字句,是非常不明智的——一旦学生问你,老师,“热”我明白了,这个“把”字是什么意思?你将陷自己于两难——讲吧,“把”字句不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会大大拖慢进度而且没有必要;不讲吧,学生问了,怎么交代?
那么“把”字句什么时候讲?
“把”字句作为外国学生需要学的一个大语法,需要安排两三节课的时间,专门地为学生讲解它的意义和用法,还要加上大量的操练,学生才有可能掌握。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教的这个单词语法,是什么水平,是初级还是中级还是高级,为学生造例句的时候,不能随口就说,脑海中一定要有所选择,去选择和使用略低于这个单词难度的材料,也就是说,例句中除了学生要学的这个词以外,尽量不要出现他们不知道的新单词或者新语法,以保证学生的精力不被牵扯,都集中在该学的知识点上。
那么,造句用的词,是不是越简单越好呢?也不是。难度要与你讲的这个词匹配,如果是中级班,高级班了,当然就要使用更有难度的词,不能再用超级简单的词了,否则学生会觉得“吃不饱”,“小儿科”。
如果找不好这个度,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去使用最近学过的词来造例句,因为最近学过的词一定是难度略低于新单词的,顺便还能帮学生巩固复习,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例句中的观点要符合地球人的普遍逻辑,不要与学生发生不必要的争论。
课堂上其实就是人与人交流接触的地方,每个老师都会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看待世界的三观和为人处事风格。如果说平时上课都在讲知识,看不太出来的话,那么老师造出来的例句,则很有可能会成为学生了解你的一面镜子。老师在随口造的例句中流露出的观点,也可能会与学生产生一些文化上的冲突甚至争论,这个是新手老师也需要注意的。
例如,某老师造句“无论……都”:“无论怎么样,我都要减到90斤”,则可能会与欧美或非洲学生产生讨论。他们会非常奇怪地问你,“老师,你真的觉得90斤好看吗?太瘦了!不好看”——然后你们就不可避免地会就此问题产生讨论,拖慢课堂进度。
当然,审美问题大家各不相同,讨论几句互相增进了解也许也是好事。那么下面这个例句,问题就更严重一些。
某老师对生词“错”的例句:“对或错,都不重要。”就会有一些学生感到费解:“老师,我觉得对或错,很重要啊!你看,考试的时候如果我错了,就没有分了呀!怎么能说不重要呢?”
接下来怎么办?如果硬解释,恐怕就要陷入哲学思辨方面的讨论了!都与课堂内容无关,浪费时间。更有甚者,会有一些老外把问题上升,追问你——“中国人都觉得是这样吗?”更麻烦!咱不就是想讲“错”这个单词吗?何苦呢?
不要觉得与学生讨论这种事情能够“增进师生了解”,“是好事”,因为课堂时间非常有限,45分钟之内你有很多教学任务需要完成,要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才是一堂好课。动不动就开展讨论,动辄五分钟十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最后下课了回头一看,根本没有学到什么语言方面的知识,没有干货,学生也会投诉你的!没错,虽然你们刚才聊得很开心,但过几天翻脸不认人,找领导投诉你的,可能也是他!时刻谨记,上课就是上课,我们以讲好课为第一要务,不要与学生聊太多与课堂无关的事。
另外,还会有一些老师,例句给出的并不是地球人共同的逻辑,而是只属于她自己的逻辑,也很容易让外国学生感到费解,甚至上升到“中国人都这样吗”的层面。例如,某老师对“一……就”句型的造句:“我一饿就生气”,就属于这种问题。这种句子就很难让学生理解到“一……就”表示在某种条件下一定会产生某种结果的含义,因为在“饿”的条件下就会“生气”这种关系,只属于这名老师自己,大部分人并没有这种想法。这就不如“俄罗斯一到冬天就下雪”,“她一喝酒就脸红”这种句子,在逻辑上能够普遍为所有人理解和接受。另外在实用性上,因为学生并不是“一饿就生气”,这句话就算学会了,也几乎没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