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万学生交流”在中国与东盟间建起一座“人文桥梁”

2020-01-10 10:58

新华网贵阳8月18日电(记者王丽、王橙澄、李劲峰)来自泰国的女大学生Jarunee Pourprasert到中国3年,不仅拥有了中文名字“潘美美”,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普通话,甚至偶然冒出几句有趣的贵州方言。

“在这里学习,让我看到了真实的中国,这是一个热情、友好、有着灿烂文化、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度。”潘美美说。

大学时代,潘美美喜欢上了中国的电视剧,由此萌发了学习汉语的念头。而毕业前夕,一位从中国贵州大学到泰国暹罗大学交流的老师告诉她,中国可以为东盟大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攻读硕士研究生。2008年,潘美美终于踏上自己的“梦想之旅”,来到地处中国西南的贵州大学,攻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

随着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活跃和深入,青年学生的双向交流正在为双方搭起一座“人文桥梁”。记者从正在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获悉,随着一项“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的推进,到2020年,东盟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到东盟的留学生都将达到10万人规模。

中国与东盟国家既是友好近邻,也是重要战略伙伴。1991年,中国与东盟正式开启对话进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双方从“全面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到“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再提升至“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2009年10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泰国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时,将“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作为深化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之一提出。

中国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刘宝利说,“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已得到中国和东盟国家代表的高度认同,为深化中国与东盟务实性教育交流合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据了解,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文莱、缅甸、老挝、柬埔寨、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教育交流协议,与马来西亚、泰国签订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为双边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政策上、法律上和机制上的支持和保障。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希望学习和了解对方国家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形成了强劲的‘东盟热’和‘中国热’。”刘宝利说,中国在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从2008年6.8万人上升到2010年8.2万人,年均增长6960余人;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从2008年3.4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4.9万人,年均增长7420余人。

据悉,目前,中国高校不仅开齐了所有东盟成员国语言专业,近年还向东盟派遣汉语教师和志愿者5000余人,为东盟培养汉语教师近万人次,目前在东盟国家建立35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近7万人。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教育国际化越来越重要,加大学生国际流动已是大势所趋。”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刘京辉说,中国和东盟国家仍是世界上经济最有活力、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经过20年的发展,双方各领域关系已进入全面、广泛、深入合作的“黄金期”。中国与东盟各国都在反思调整中继续谋求占据国际人才竞争制高点,不断加强教育交流与人才延揽,提高本国在国际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让更多学生和学者参与到‘双十万学生交流计划’中来,获得更多区域性和国际性的机会。”东盟秘书处副秘书长密士兰·宾·卡曼说,这将使青年在不断变化和充满挑战的劳务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到其他文化中去亲身感受,提升知识、经验和个人价值。

根据教育部2010年9月颁布的《留学中国计划》,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亚洲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全年在内地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学高等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这为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刘京辉说,当前,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教育资源分配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随着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日益密切,东盟各国对华文教育的需求不断扩大,加上相对较低的学费、生活费,以及未来10年中国将向东盟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等,对东盟各国学生来华求学具有很好的吸引力。

据悉,为如期实现“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未来几年,双方将致力于推进中国-东盟之间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的签订,双方还将推动设立“中国-东盟留学生基金”,为留学人员解决学习和创业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