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20-04-30 14:4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思想。十九大报告也进一步强调了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既是一个关系到中国自身发展、构建中国与世界新型合作关系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做好跨文化交际以及构建国家形象的复杂技术问题。国际汉语教育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已超过1亿。国际汉语教师也要直接面对全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课堂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摆在国际汉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问题

国际汉语教师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讲什么”和“怎么讲”。“讲什么”,就是要厘清“中国故事”的范畴以及划分标准。“讲什么”与汉语教材的内容以及汉语教师的讲授内容密切相关。从故事角度来看,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其实就是在讲述中国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而很多汉语学习者(尤其是国外的汉语学习者)恰恰是首先通过汉语教材来构建自己心中的中国形象以及中国人的形象。同时,汉语教师的讲授,无论是中国的历史、文化还是国情,乃至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无不是在向学生勾勒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形象。因此,无论是汉语教材的编写,还是汉语教师的授课内容,其实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来讲述中国故事。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中国故事”不等于“中国所有的故事”,而应当是经过遴选和扬弃的。

“怎么讲”,指的是中国故事的讲述形式和讲述方法问题。讲述中国故事亦有对内与对外之别。一方面,多数汉语学习者欠缺中国文化的积累,对于背景知识依赖性较强的故事难于理解;另一方面,一些汉语学习者虽然对中国的现状并不了解,却对中国存在较强的偏见。面对这样的讲述对象,国际汉语教师需要考虑采用怎样的讲述形式和讲述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国际汉语教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二、讲什么:中国故事的遴选标准

国际汉语教师应当选择什么样的中国故事进行讲述?我们认为,至少应当遵循以下三个标准:

1.应有助于构建正面的国家形象和人民形象。汉语教材中选取的中国故事应当是塑造正面形象的、有积极进步意义的。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应当“客观”地呈现中国故事,中国现阶段仍存在的环境污染、贪污腐败等等问题,应该在中国故事的范畴之内。客观地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所谓“阴暗面”,这也是政府和人民应当正视的。但是否需要将这些内容纳入面向外国人的语言或文化教材中,就应另当别论了。说到底,“讲述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化传播及中国软实力展示的一种方式。事实上,从世界范围来看,面向外国人的语言教材都极少提到本国的“阴暗面”。因此毋庸讳言,讲述中国故事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塑造中国正面的国家形象,并提升我国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吸引力和好感度。

2.应侧重反映当代中国的国情与民情。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普通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更新。笔者的一个日本学生,在自己的造句作业中写到:

我在日本听说中国人都骑自行车,但是北京的街上到处是汽车,还都是奔驰、宝马这样的豪华车,真是咄咄怪事!

“到处是自行车”大概是二三十年前北京的景象,学生对中国认识的滞后性可见一斑。

因此,作为中国故事载体的汉语教材更应当侧重于当代中国的国情与民情。比如由留学生评选出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共享单车、手机支付)就是很好的“中国故事”。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反映当前中国的国情与民情,另一方面也贴近汉语学习者的日常生活,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事实上这样的素材很多,如纪录片《辉煌中国》所介绍的当代中国的衣食住行,《舌尖上的中国》所介绍的中国饮食及普通人的生活等等,都可以作为生动的“中国故事”纳入汉语教材之中。需要说明的是,侧重反映“当代”并不意味着排斥“古代”,当代的发展也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积淀。

3.应有助于消除外国人对中国的偏见及刻板印象。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制度和国情并不了解,但在西方媒体的长期熏染之下,形成了一些对中国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如“落后”“不文明”“不民主”“没有自由”等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汉语学习者也对这些话题比较感兴趣,但现有的汉语教材却常常回避了这方面的内容。因此讲述中国故事的一个意义也就在于消除这些偏见和刻板印象。事实上,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讲好中国故事的首要内容就要阐释好中国特色,讲清楚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是建立在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历程、基本国情基础上的必然选择。

笔者曾和学生讨论过死刑的问题。一些西方国家的学生认为死刑“是残酷的”,中国应当废除死刑。我跟学生讲了刘邦“约法三章”的故事,告诉学生“杀人者死”和“杀人偿命”是经过长期历史文化沉淀而成的刑罚观念,而中国的主流民意调查也显示,支持死刑的人从来没有低于60%。因此,死刑的存在既是由于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当前中国的主流民意。这样讨论下来,学生对死刑问题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自身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因此,我们应该尝试在汉语教材中加入此类中国故事。


三、怎么讲:中国故事的讲述形式、讲述方法和讲述态度

毕研韬从新闻传播规律的角度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十大建议,包括“尊重人性,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厘定领导者、规划者和执行者角色;突破公信力瓶颈;践行包容性发展”等等。这些建议对国际汉语教师讲好中国故事有借鉴意义。但国际汉语教师是在国际汉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讲述中国故事,有其特殊性,因此我们从讲述形式、讲述方法和讲述立场等三方面来讨论“怎么讲”的问题。